《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介绍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情况,并重点阐述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结合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现状,《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从基础理论、岩石物理参数实验室测试方法、二氧化碳驱油地震响应特征、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描述的二氧化碳气窜、逸散性地震预测的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
目录
第1章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国内外技术现状 1
1.1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国内外应用情况 1
1.1.1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1
1.1.2 国内应用情况 3
1.1.3 国外应用情况 4
1.2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6
1.2.2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 7
1.2.3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应用实例 11
1.3 超声波测试岩心技术 24
1.3.1 超声波在岩心实验中的应用 24
1.3.2 超声波岩石实验研究进展 25
1.4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综述 26
1.4.1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的地球物理监测技术 28
1.4.2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难题 34
1.5 研究区基本情况 46
1.5.1 研究区地质特征 46
1.5.2 储层及油藏特征 47
1.5.3 二氧化碳驱油概况 48
第2章 二氧化碳驱油岩石物理测试 50
2.1 岩石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50
2.1.1 超声波测试系统基本原理 50
2.1.2 岩石超声波测试计算 51
2.1.3 岩石物理参数测试装置设计 53
2.1.4 验证试验 55
2.2 二氧化碳驱油岩石物理超声波测试 61
2.2.1 干岩心力学测试 61
2.2.2 饱和单相流体岩心超声波测试 69
2.2.3 双相流体岩心超声波测试 91
2.2.4 溶解不同比例二氧化碳测试 97
2.2.5 二氧化碳驱油岩石物理特征 103
第3章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响应特征 115
3.1 二氧化碳流体特征 115
3.1.1 二氧化碳临界乳光可视化实验 115
3.1.2 地层温压条件下二氧化碳体积密度变化规律 120
3.1.3 流体性质计算 122
3.1.4 随压力变化的横波速度预测 125
3.2 二氧化碳驱油正演模拟 132
3.2.1 G94井两层介质模型与井模型地震响应 132
3.2.2 G89区块实际注入井两层模型和井模型地震响应 148
3.3 二氧化碳驱油地质模型正演 158
3.3.1 注气后时间剖面下拉现象与速度的关系研究 158
3.3.2 注气后时间剖面下拉现象与层厚的关系研究 161
3.3.3 不同偏移方法比较研究 163
3.3.4 实际连井剖面正演模拟 164
3.4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响应特征 168
3.4.1 二氧化碳驱油产生的时差变化 168
3.4.2 二氧化碳驱油属性分析 173
3.4.3 二氧化碳驱油波形特征 175
3.4.4 二氧化碳驱油产生的地震响应特征 176
第4章 地震资料一致性匹配处理 178
4.1 非一致性采集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178
4.1.1 两期资料采集参数对比 178
4.1.2 两期资料品质定量分析 182
4.1.3 非一致性重复采集地震资料品质分析结论 187
4.2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资料本底信息匹配处理技术 188
4.2.1 非一致性重复采集时移地震叠前互约束处理技术 189
4.2.2 非一致性重复采集资料的叠后互均化处理技术 215
4.2.3 非一致性重复采集资料的一致性处理结论及认识 223
第5章 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描述 225
5.1 驱油区储层本底地震信息与差异性分析 226
5.1.1 樊家三维与高94三维地震差异分析 226
5.1.2 地震差异属性的提取及分析 228
5.2 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描述 231
5.2.1 驱油生产动态 231
5.2.2 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单属性地震描述方法 233
5.2.3 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多元逐步描述方法 240
5.2.4 基于AVO属性的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检测 243
5.2.5 基于速度频散因子表征的二氧化碳驱地震监测方法 251
第6章 二氧化碳驱油气窜与逸散性地震预测 260
6.1 驱油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能力评价 260
6.1.1 断裂识别 260
6.1.2 储层预测 266
6.1.3 断层封堵性分析 271
6.1.4 盖层封盖能力评价 288
6.2 二氧化碳驱油气窜与逸散性地震预测 290
6.2.1 二氧化碳驱气窜影响因素分析 291
6.2.2 二氧化碳驱油气窜与逸散性地震预测 292
6.2.3 气窜实地考察及综合认识 294
6.3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差异性检测软件的研发 297
6.3.1 软件功能 297
6.3.2 软件操作说明 297
主要参考文献 312
编后语 321
2100433B
简单的说,二氧化碳起隔离空气保护焊接熔池,和一定程度参与焊接熔池冶金反应的作用!另外电压主要调节的是电弧的长度!电流主要调节的是送丝速度!至于你说的熔丝温度,讨论一下,焊丝从导电嘴深处的长度越长,因电...
你好,这个应该不分强弱的,只要是植物,都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是能养殖的,具有观赏性的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用途:1、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做灭火器3、工业原料,制纯碱、尿素、汽水4、干冰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危害:1、太多引起人的窒息2、过量产生温室效应
大庆油田于2008年在宋芳屯油田建立了芳48二氧化碳驱试验区,地面集油系统采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由于目前该试验区油井采出流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远远超出最初的开发预测数据,导致部分油井见气后井口产液温度过低,甚至造成集油环冻堵,致使生产、试验受到影响。因此,针对大庆外围低产、低渗透油田二氧化碳驱油井采出流体温度低和气油比高等特点,开展了单管掺水集油工艺参数摸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集油环在环境温度18℃、井口温度14℃、掺水温度70℃左右、产液量2.3 t/d条件下,单井掺水量为2.0、1.5、1.0和0.8 m3/h时,回油温度分别为46、44、43和43℃,均高于设计要求的40℃,说明上述条件下单井掺水量定为0.8 m3/h以上时能满足该集油环的集输热量要求。
常用二氧化碳传感器简介
《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规定了页岩油的定义和地质评价内容、方法与参数。《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适用于页岩油地质评价。
《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有利于规范和指导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为政策制定、科研工作、成果评价提供依据,对于稳定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00433B
页岩油(Shale Oil)是指已生成的、仍滞留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的石油,页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页岩油资源丰富,潜力大,据中国国土资源部(2012)评价结果,全中国页岩油地质资源量达到397.46×108t,可采资源量达到34.98×108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等盆地。
中石油大庆油田、吉林油田、长庆油田、大港油田、中石化胜利油田、江汉油田等相关油气田企业均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页岩油的突破将是石油工业的希望。中国甚至世界上没有一个的页岩油定义,评价方法、甜点选取统一的标准,导致勘探、地质研究混乱,因此急需制定《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标准计划
2019年7月12日,国家标准计划《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20192112-T-469)下达,项目周期12个月,由TC355(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上报,TC355SC3(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地质勘探分会)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实施
2020年3月31日,国家标准《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0年10月1日,国家标准《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实施。
国家标准《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GB/T 38718-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责任公司、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主要起草人:邹才能、赵贤正、付金华、支东明、吴松涛、高波、冯子辉、蒲秀刚、杜金虎、朱如凯、李国欣、唐勇、刘雅利、唐振兴、许长福、蒋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