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配电网中,一根母线经变压后连接多根子线,每根子线都有大地之间有个电容电流,在未发生接地时,电容电流彼此抵消;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未接地的子线电容电流经接地点流向母线,就产生了电容电流。当电容电流过大,...
1、不用测量仪的方法可以参考DLT 308-201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容电流测试规程2、可以使用在高压中性点测量的测量仪3、最准的是金属性接地直接测量。
要求: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不够成回路,所以流过故障点的是由对地电容形成的容性电流,数值很小,而整个系统的中性点对地电压发生偏移(偏移程度取决于接地短路的程度,完全金属性短路则中...
一前言我公司是以生产大氮肥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其生产特点是长周期昼夜连续生产,每年除大检修及冬季待气停车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必须处于不间断连续运转状态。一旦中途意外停车,纵然再重新开启,也会对我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要求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都应确保万无一失。其中,供电系统的正常与否对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公司属于二级用电负荷,是双回路35 kV电源供电,分为Ⅰ、Ⅱ两段,两台总降压变压器(主变压器)为35 kV/6 kV电压等级,
介绍一种从PT二次侧测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容电流的方法。即从PT开口三角端分别注入不同频率的恒定电流,再分别测量开口三角端电压,经计算可得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电容电流值。这种方法可使电容电流的测量工作安全、快捷、准确,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
中压电网以35KV、10KV、6KV三个电压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我国电气设备设计规范中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KV—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发电机单相接地电流超过5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而《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施行)第59条中规定“35KV、10KV城网,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电阻方式”。因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世界各国也有不同的观点及运行经验,就我国而言,对此在理论界、工程界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压电网改造中,其中性点的接地方式问题,现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面临着发展方向的决策问题。
前言 |
Ⅲ |
---|---|
1范围 |
1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
3术语和定义 |
2 |
4保护配置原则 |
2 |
5保护技术条件 |
8 |
6试验方法 |
12 |
7检验规则 |
14 |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16 |
9产品随行文件 |
16 |
附录A(规范性附录)发电机定子绕组对地电容、机端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及单相接地电流允许值 |
17 |
参考资料:
本仪器适用配网电压等级:6kV、10kV和35kV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目前,我国配电系统的电源中性点一般是不直接接地的,所以当线路单相接地时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实际是线路对地电容产生的电容电流。据统计,配电网的故障很大程度是由于线路单相接地时电容过大而无法自行息弧引起的。因此,我国的电力规程规定当:3-10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和35、66KV系统,当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下列数值又需要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3-10KV钢筋混凝土货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和所有35、66KV系统,10A;(2)3-10KV非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当电压为:1)3KV和6KV时,30A;2)10KV时,20A;3)3-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30A。应装设消弧线圈以补偿电容电流,这就要求对配网的电容电流进行测量以做决定。
另外,配电网的对地电容和PT的参数配合会产生PT铁磁谐振过电压,为了验证该配电系统是否会发生PT谐振及发生什么性质的谐振,也必须准确测量配电网的对地电容值。传统的测量配网电容电流的方法有单相金属接地的直接法、外加电容间接测量法等,这些方法都要接触到一次设备,因而存在试验危险、操作繁杂,工作效率低等缺点。
测试仪直接从PT的二次侧测量配电网的电容电流,无需做繁杂的安全措施和等待冗长的调度命令,只需将测量线接于PT的开口三角端就可以测量出电容电流的数据。由于从PT开口三角处注入的是微弱的异频测试信号,所以既不会对继电保护和PT本身产生任何影响,又避开了50Hz的工频干扰信号,同时测试仪的输出端可以耐受100V的交流电压,若测量时系统有单相接地故障发生,亦不会损坏PT和测试仪,因而无需做特别的安全措施使这项工作变得安全、简单、快捷,且测试结果准确、稳定、可靠。该测试仪采用大屏幕液晶显示,中文菜单,操作非常简便,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进行户外作业,接线简单,测试速度快,数据准确性高,大大减轻了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