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顶膜蕨 | 界 | 植物界 |
---|---|---|---|
门 | 蕨类植物门 | 亚 门 | 真蕨亚门 |
纲 | 薄囊蕨纲 | 目 | 水龙骨目 |
科 | 膜蕨科 | 种 | 顶膜蕨 |
生长于海拔800-900m的林下溪边石上。
微涩;平
止血生肌。主外伤出血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2100433B
小型石生蕨类植物,植株高8-10cm。根茎暗褐色,横走,纤细丝状,粗约0.3mm,被疏毛或几无毛。叶远生,相距1-2cm;叶柄长2-2.5cm,无翅,疏被柔毛;叶片薄膜质,半透明,干后暗褐色,狭长披针形,长7-10cm,宽12-15cm;二回深羽裂;羽片10-12对,斜长圆形,长8-10mm,宽5-6mm,基部数对几近生,其余的密接,互生,深羽裂几达羽轴;裂片3-4对,线形,边缘有尖齿,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而常分叉;叶脉叉状分枝,叶轴除基部外均有狭翅。孢子囊群仅生于叶片先端,位于羽片的上部裂片的顶部,生孢子囊群的裂片在囊苞之下明显狭缩;囊苞狭长卵形,长1.5-2mm,宽约1mm,两唇瓣分裂至近基部,先端尖锐并有尖齿。
一般放置在室内明亮散射光处培养,不能受强光直射,但也不能放在阴暗处培养。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在10℃以上能安全越冬。 虽然耐旱,但仍需充足的水分,且不宜过湿或过干,要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季每天...
肾蕨,学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又名:圆羊齿、篦子草、凤凰蛋、蜈蚣草、石黄皮...
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亦称鸟巢蕨、山苏花 ,其叶辐射状环生于根状短茎周围,中空如鸟巢,故名。植株高100-120厘米。叶阔披针形,革质,两面滑润,锐尖头或渐尖头,向基部渐狭而...
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广西等地。
铁线蕨分布广泛,容易培养,是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将经过低温处理(4℃)的铁线蕨成熟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 d左右,孢子萌发后长成配子体,培养60 d左右,颈卵器内的受精卵萌发长出幼孢子体。将铁线蕨孢子接种到花盆内的土壤上,在室内培养2~3个月长成配子体,培养4~5个月长出幼孢子体。将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内长期培养,四季常青,孢子囊陆续分化、成熟。
顶育蕨
顶育蕨属
植株具横走根状茎,直径0. 7-1厘米,幼时绿色,密被鳞片,后逐渐脱落至近光滑,常被白色粉末;鳞片狭披针形,先端呈鞭状扭曲,幼时棕色半透明,后暗褐色,边缘具短睫毛,由形状不等的粗筛孔状长细胞组成;叶远生,二列,叶柄长达20厘米,幼时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后光滑,被白色粉末,叶片卵状披针形,一回羽状,如不育则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如能育则具有单一或数对互生的强烈收缩的能育羽片,均具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上,关节下部有一大而明显的蜜腺;不育羽片7-10对,相距5-8厘米,下部2-3对缩短,阔卵状披针形,互生,羽片长达15厘米,宽达8厘米,短渐尖头,向叶轴方向弯头,基部不对称,圆状楔形,全缘,具半透明骨质边缘,稍向下反卷;各回小脉上下两面均突起,明显,网状,具内藏小脉,分叉,顶端具水囊;羽片革质,干后黄绿色,下面各回小脉连同叶轴均被有白色分节的长柔毛,上面光滑无毛,具光泽,往往在与下边水囊相对应处产生白色小圆点;能育羽片强烈收缩为狭线形,单一或数对互生于叶片顶端,长达15厘米,宽不及5毫米,具柄或近无柄,中肋于两面均突出,下边密被与不育羽片相同的长毛,侧脉在上边不显;孢子囊散生,除中肋及边缘狭边外布满能育羽片背面,孢子囊群无盖而有隔丝,隔丝与孢 子囊等长;孢子囊具长柄。孢子左右对称,卵形或肾形,单裂缝。
产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生岩石上,海拔1300-1400米,罕见。广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地。1981年陶国达在勐腊首先采到标本,1988年李庆军又在景洪发现。
顶育蕨在我国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蕨类植物区系,同时对云南热带植物区系与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对我国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很有价值。
根状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直径1-2厘米,顶端密被棕色至深棕色或栗黑色、披针形、长达4毫米、全缘或边缘有疏短齿的厚鳞片。叶常多数簇生;叶柄浅禾秆色,长(0.5-)3-10(-18)厘米,直径(0.6-)1-2毫米,上面有沟槽,通体被相当多与根状茎顶端鳞片相同而易脱落的开展鳞片;叶片狭长椭圆披针形,长(4-) 15-30 (-33)厘米,中部宽(1-)2-3.5(-4)厘米,顶端羽状浅裂至深裂,钝头或短渐尖至长渐尖,中部以下渐略缩狭或显著渐缩狭,一回羽状;羽片(8-) 30-50 (-60)对,无柄,通常彼此密接或呈覆瓦状,下部的有时有狭间距,互生,少见近对生,平展或大部分或多或少向下斜展,较少略向上斜展,近矩圆形,下部的常近直角三角形,中部的较大,长0.5-2厘米,宽2.5-8毫米,顶端钝圆或急尖并略向上弯,有时具短尖头,两侧不对称,上侧基部或多或少凸起呈三角形急尖头或短芒刺头的 ,凸起的外侧近截形,与叶轴平行或略覆盖叶轴,凸起以上的边缘近截形,浅波状,有时顶端有1-2个急尖头或短刺头的锯齿,有时基部上侧圆钝,无明显的耳状凸起,下侧的下部狭楔形,平截,全缘,上部呈弯向上的弧形,边缘波状或有3-4个与上侧相同的锯齿;叶脉上面不明显,下面可见或明显,羽状,侧脉几达羽片边缘,在主脉上侧的自下而上羽状、二叉状至单一,下侧的单一或二叉状。叶通常纸质,有时近革质或革质,干后浅绿色或浅棕绿色,上面色较深;叶轴浅禾秆色,疏被棕色至深棕色或近栗色、钻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齿、常被伏贴的小鳞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浅棕色或灰白色的短节毛及狭披针形的细小鳞片。孢子囊群小,生于较短的小脉顶端,接近羽片边缘,在主脉上侧多达9个,下侧在上部有1-3个或不育;圆盾形的囊群盖灰棕色,全缘,易脱落。孢子赤道面观半圆形,周壁形成少数褶皱。 生长习性通常生于海拔500-155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及岩洞洞口阴处石灰岩上及岩隙,较少见于林缘较干燥的石灰岩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