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是王南健代表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6月24日在江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中文名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日    期 2003年6月24日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战胜困难加速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等因素带来的困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60.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4亿元,年均增长12.38%。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13:49:38演进为11:48:41。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五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82.01%,去年达到1425.96亿元。摩托车整车年产量由24.38万辆增加到87.54万辆,居全省第一位;纺织化纤服装业规模扩大,开平市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空调器年产量从18.3万台增至69.3万台;造纸及纸制品业引进了新加坡金鹰造纸项目,维达纸业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我市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造纸基地已具雏型。抓质量、创名牌工作取得进展。“维达”、“豪爵”、“金羚”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32个产品和16个商标分别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全市获国际质量认证的工业企业由50家增加到150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五年工业企业技改总投资178.47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43家发展到84家,民营科技企业从41家发展到160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型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2.8%提高到15.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95%,比1997年提高了31.35个百分点。信息化综合指数为50.53%。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97年的70:30调整为50:50,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24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建立了3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发展“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蓬江区的摩托车、新会区司前镇的不锈钢制品、开平市水口镇的水暖卫浴器材等被列为省级专业镇区技术创新试点。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651.8亿元增至1106.3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0.88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2%,有32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全市初步形成了温泉、沙滩、碉楼和侨乡人文景观四大旅游品牌,2000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开平立园、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恩平金山温泉度假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点。引进外资建成五邑蒲葵高尔夫球场;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6%;去年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亿美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引进了人人乐、新一佳等著名超市和大型商场,提升了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培育和发展了汽车、摩托车、农副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五年新建住宅面积1153.93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占三产的40.63%。信息建设进展快速,通信设施全面实现程控化、光纤化和数字化,固定电话普及率从1997年的每百人12部增至27部,移动电话用户由10.26万户增加到136.91万户,互联网用户33.73万户。同时,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运输仓储业、社区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也有较大发展。

——民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和组织实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民资投资领域,积极改善各项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去年全市民资投资32亿元个体工商户总数突破10万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0000户,分别居全省第四位和第六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46%上升到去年的53.63%。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由1997年的48.35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67.56万元,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增加到10家,缴税500万元以上的15家,新会天健集团和鹤山建昌集团进入全国500强私营企业行列。

二、对外开放上新水平

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设立市政府行政总汇、“马上办”和“投诉中心”,改革审批制度,简政提速,开通市政府网上投资业务报批系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先后举办了经贸洽谈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经济技术贸易洽谈暨机电产品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与世界银行合办了投资环境推介会;组织小分队到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以及台湾等地招商,开展网上招商、专业招商和委托代理招商,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开平市中晖复合纤维母粒、蓬江区大长江、新会区中集、现代等4家企业进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全市工业园区五年共引入投资项目1370多个,外资投入16.3亿美元,民资投入95.3亿元。这五年,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7400多个,兴办三资企业14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36.27亿美元,相当于1979-1997年19年的总和。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来全市累计出口总额达134.75亿美元,比上五年增长24.2%,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71家。出口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民营进出口企业从空白发展到145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机电产品年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33.8%提高到52.95%。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突破,远洋贸易比1997年增长了46.34%,占出口比重提高到53.58%。

三、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对国企进行投资性重组,全市1904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逾80%。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三年扭亏脱困两大目标。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率达96%以上,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00%社会化发放。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继续深化市、县、镇三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清理、修订和废除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规范性文件;改革审批制度,把原有1166项审批和核准事项,削减至211项,减幅达82%。在干部人事制度中引入和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三服务一满意”活动,促进廉洁、高效、勤政、务实良好政风的形成。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调整了市区财政管理体制。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积极稳健,财政金融形势比较稳定。

此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撤并乡镇19个,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共取消272项收费,降低收费67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4.78亿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了市场管理。科技、教育、文化、药品等管理体制改革都有新突破。

四、城市建设成绩显著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47.95亿元,是我市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时期。新建高速公路174.5公里,公路密度从199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55.96公里提高到66.03公里,佛开、江鹤、新台、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阳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江中、江珠高速公路已经或即将动工。新会港被定为国家一类口岸,银洲湖成为对外轮开放水域。台山鱼塘港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台山电厂首期工程1号机组今年将建成发电。按期超额完成省人大“关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任务,加固江新联围、锦江水库等一批水利设施。

大力推进城市和镇村规划建设。江门中心城市完成行政区划调整,总面积扩大为1818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人,为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江门市区为中心,四个县级城市为骨干、73个建制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87.56平方公里发展到230.35平方公里,全市城市道路1642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34.09%提高到37.68%。2002年江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五、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从小康向基本富裕迈进。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117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793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3%和24.5%。去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8.35亿元。人均居住面积五年来增加了4.2平方米,达18.23平方米。摄像机、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陆续进入百姓家庭。城镇人均年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从1998年的21.5%提高到34%。

加强社会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五年累计安排就业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要求的指标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扩大到农村,城乡低保救济分别为人月均260元和130元。加强扶贫工作,开展农村挂钩扶贫和对城镇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四难”问题,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实效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重要资源。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实现甘化厂制浆红液治理达标排放,新建了文昌沙污水处理厂和鹤山杰洲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73%提高到28.49%。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市1530家工业企业实现基本达标排放。小型饮食店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加强跨市河流水质保护工作,243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全市环境考核综合指标由64.14分提高到83.96分,进入全省优秀行列。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98‰,比1997年下降5.9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1‰,下降了6.1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到90.02%,提高了7.76个百分点。

七、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新进展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城市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开平市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江门、新会被评为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江门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完成275所薄弱学校的改造,建成省和地市一级中小学总数比例居全省前列。巩固“普九”成果,推进“普高”工作,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97年的67.75%上升到2002年的83.43%每万人口有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95人。职业教育继续名列全省前茅,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各8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五邑大学办学水平在省内地方大专院校中继续保持先进,并不断发展提高。全市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21.39%。制定和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全市每十万人口大专以上人数由1474人增加到2458人。

文化建设创佳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侨乡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大力活跃群众文化,新会、台山、开平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五年来全市有326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文化部门的奖励;广播电视实现全市光纤联网;开展华侨博物馆资料征集工作,新闻、出版、地方志、档案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社会无偿献血。新建了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预防保健工作全面加强,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2002年设立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依法加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最近几个月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效控制了疫情。

体育运动水平有新提高。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成年人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邑各市都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花剑赛、亚洲台球锦标赛、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陈杰恒杯全国游泳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中,江门代表团共夺奖牌133.5枚,其中金牌52枚,比上届翻了一番。江门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和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喜人成绩,陈小敏夺得奥运会举重金牌。

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了以社区调整划分和社区居委会成员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基本形成,社区服务逐步完善。全市现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6个,社区服务站点149个,便民服务点582个,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转变。

认真落实归侨侨眷保护法,加强与海外华侨社团的沟通联系,积极发展侨务事业。民政、宗教、人防、残联、老龄、气象等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

八、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落实依法治市五年规划。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度。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切实办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注意经常听取工青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推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完成撤销农村管理区建立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和严打斗争,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大力整治非法传销活动,及时疏导和处置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对重点行业的防火、安全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秩序管理,有效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层级责任制,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政府机关作风明显好转。

回顾本届政府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创新我市发展思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必须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一起抓,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心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加快侨乡现代化建设。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中央、省驻江各单位及各驻军部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关心支持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乡亲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历史原因形成的各级政府的债务负担还比较重;金融风险遗留隐患未完全消除;国企改革攻坚力度还不够大,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城市化进程仍需加快;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3年的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增强,国际间新一轮产业转移在加快,粤港澳经济合作在加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投资吸引力为世界之最。而我市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江中、江珠、开阳、江肇高速公路、滨江大道和广珠铁路将陆续开通,作为珠三角西岸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将有更大的提升。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力开拓,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广东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统揽全局,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市委提出的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营造优良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

今后五年我市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60%。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5%,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03年是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新一届政府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要坚持速度、结构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

不断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机电产品、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五大制造业基地,打造摩托车、纸业、食品、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产品和金属制品等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工业龙头企业。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推动企业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着力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搞好对企业的科技服务,增强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发明专利,加强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大企业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投入,努力提升产业素质。

扩大产业“族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沿海、沿湖、沿江、沿路组团式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加快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会银洲湖、江沙工业走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沿线、325国道沿线等区域开发,以及市、区、镇重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蓬江区的摩托车及零部件、新会区司前镇的不锈钢制品和大敖镇的集装箱、开平市水口镇的水暖卫浴设备、恩平市的麦克风及电声器材、鹤山市的制鞋等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条,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位置的制造业名市、名镇。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下功夫。要推进农业生产的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名、优、特农产品和安全食品,重点建设十大无公害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继续优化种植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园艺业,扶持旅游农业。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壮大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办好农业信息网,加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扩大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调整市、县两级农科机构,全面启动农业科技创新“七大工程”。拓宽农业投入渠道,搞好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外资民资兴办农业项目。继续推进扶贫开发。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以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要进一步开发优质温泉、滨海沙滩、侨乡风情、森林生态等旅游资源,努力培育休闲度假品牌,打造旅游精品,创更多的国家4A级旅游景点,办好在开平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特别是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现代物流业、中高档批发市场和现代会展业;继续发展房地产业,抓好规划和市场调控,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稳步健康发展。开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建设监理、房地产交易、职介、信息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仓储运输、智力开发、体育健身、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业,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领域。鼓励信贷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预期,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使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二、 营造优良环境,加快发展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

充分发挥江门的侨乡、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实现外源经济和内源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挥“侨”的优势,着力发展外资经济。华侨众多是我市发展外源性经济的一大优势。抓好以侨引资,把江门侨乡优势转化为投资发展优势,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法宝。要创新招商模式和招商策略,积极推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等,重点瞄准国内外的大企业、大财团,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侨务外事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引资引智工作。当前重点抓好金鹰造纸、华尔润玻璃、大冶摩托、台山泰立斯国际电子、鹤山捷士克汽车配件、“李锦记”食品、新会罗坑冠华、中集集装箱、吉事多卫浴、雅图士扩产等大型项目的上马和增资扩产。

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正、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激活本地民资,吸引外地民资。重点扶持民资出口创汇企业、科技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扩大就业型和规模经营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事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企的重组改造,努力为民营企业家营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利、管理上有秩序”的良好发展氛围,切实保护私人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服务,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发挥机电等支柱产业的聚集优势,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我市机电、纸业等品牌的优势,充分运用各种推介方式,进一步开拓和抢占国内外市场。要搞好重点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工作,加快进园项目的基建和投产达效,使之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发挥现有外贸出口优势,着力开创外贸出口新局面。要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努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增加远洋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港澳、欧美日、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市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加工业务,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国际旅游业。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技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全力支持更多的民营生产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使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发挥江门地缘、人缘、资源等优势,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和比较成本。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健全首问责任制,实行机关作风行政首长负责制,努力创造省内乃至全国堪称一流的行政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

三、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在深化改革中要坚决打好四个攻坚战:

打好以产权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国企改革要以产权改革为核心,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形成侨乡经济以民资外资为主体的格局。今年要基本完成国企转制工作。要搞好改革配套,特别是做好企业改制后的人员安置补偿和债务处置工作,抓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加快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重组,优化股权结构,打造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打好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改革公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公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公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和分配体系,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打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加强依法征管税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保工资、保教育、保农业、保稳定。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扩大政府公开采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确保财政增收和实现收支平衡。

打好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攻坚战。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开展以食品、药品、农资等关系群众生活和生产安全的商品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传销行为,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此外,要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增创可持续发展优势

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大组团”和“五大工程”的发展思路,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中心镇的辐射力。

承接广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提升我市区位优势的高度,加快道路、港口、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打造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构筑现代化交通新格局。重点抓好开阳、江中、江珠、江肇、江鹤二期高速公路、滨江大道、珠三角轻轨江门段、广珠铁路江门段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新会港和台山鱼塘港建设,疏浚崖门出海航道和劳龙虎水道,增创沿海临港经济新优势。三是加大电力、供气、信息网络建设的力度,重点加快台山电厂、输变电工程、城镇液化气供应网、信息高速公路网建设。四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江新联围整治等项目,提高防险抗灾能力。

整合资源,加强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要以建设现代化滨江临港大城市为目标,做好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江门市区以建设滨江新城(含北新区)为亮点,搞好老市区与新会区的功能布局和资源整合,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市、区、街道(镇)三级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精心经营城市,全面整合城市土地、交通、能源、水务、房产等资源,在盘活有形资产的同时,积极探索把分散的处于非经营状态的国有资产物业集中统筹运营,鼓励外资民资投资建设城市公共设施,拓宽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改革公用事业投资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积极引入BOT(建设-运营-移交)和TOT(移交-运营-移交)等有效模式,推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招标,加快城市建设。

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中心镇。各市要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城区和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以各市城区为重点、中心镇为骨干的城镇化网络体系。把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建设与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土地整理和易地置换,拓宽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空间。大力推进村镇建设,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城镇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确保环境质量达标。以保护饮用水质为重点,实施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和区域水污染整治计划,强化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全面治理河涌,限期解决污染问题。各市和中心镇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严格控制新上污染项目,严格监管危险废物和进口废物。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加强对生产生活噪音的监管。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村建设,巩固发展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重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坚持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护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区。通过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就业和社保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在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同时,努力增加城镇职工和农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岗位津贴发放,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公务员和享受公务员待遇人员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社区服务和教育文化产业,丰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

抓好社会就业工作。通过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择业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化、资金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性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管面,强化征缴,规范支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严格规范社会保险业务管理。

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打官司难等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努力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

六、重视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中小学“一费制”,优化教育结构,积极稳妥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发挥中等职业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整合我市高等教育资源,五邑大学要在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本地企业的合作,积极为地方建设服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引导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组织实施专业性的镇级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发展技术市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熟悉WTO规则的专才、懂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工程技术人才、金融人才和法律人才。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建立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侨乡先进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组织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开拓创新、文明开放、勤劳创业、团结奉献”的侨乡精神,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高,树立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高水平建设好五邑文化广场、华侨博物馆、美术馆、电视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公园、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繁荣各项文艺创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活跃广场文化,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营造文明开放、健康向上、奋发创业的侨乡文化氛围。办好2003年江门艺术节。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侨乡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重点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加强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工作。以农村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老年保健、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为重点,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医疗收费。强化医疗卫生质量管理,坚决打击和取缔无证行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继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推进改水、改厕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城镇、卫生村活动,把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巩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成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我市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控制防治能力。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好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实现今年人口增长控制目标。

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办好2003年世界台球锦标赛和江门市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

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抓好国防教育,做好征兵和复退军人安置工作,提高军民共建“双拥模范城”活动的水平。积极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人防、残联、宗教、老龄、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八、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抓好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监督,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提高行政决策透明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切实办好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重大情况向人大报告,经常听取人民代表意见。主动听取工青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建立防范机制为重点,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安全小区和“无毒社区”。持续开展以打击偷抢为重点的刑事犯罪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和公安干警的整体素质。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严厉打击″法轮功″违法犯罪活动。及时疏导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落实机关作风建设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招投标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勤政为民意识,建设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政府机关。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五年,任务光荣而艰巨。下一届政府将与全市人民一道,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而奋斗!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LEDLOGO(江门一中) 见建筑图纸09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艺彩标牌制作中心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10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上海如雅铜门

13%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电缆波纹管PE25 电缆波纹管PE25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m 13% 开平市广通管业
玻璃铜门政府铜门法院铜门 1062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上海如雅铜门

13%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家庭铜门 108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上海如雅铜门

13%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ZXSEC US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中兴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面起砂处理办法江门-茂名-惠州 1mm/1mm 固化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凯朗洁

m2 13% 深圳市凯朗洁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YH

13%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座吊 提升质量3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6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3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6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6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3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6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座吊 提升质量30t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1"江门市副中心"底架 18.5m×4.38m|1个 1 查看价格 深圳市鑫皖郦标牌有限公司 广东   2022-02-17
广东省江门市磁牌电缆 VV22-4×25mm2|500m 1 查看价格 江门市江磁电工企业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市 2011-07-26
广东省江门市磁牌电线 BVV4mm2|200m 1 查看价格 江门市江磁电工企业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市 2011-07-26
广东省江门市磁牌电线 BVV2.5mm2|100m 1 查看价格 江门市江磁电工企业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市 2011-07-26
广东省江门市磁牌电线 BVV6mm2|100m 1 查看价格 江门市江磁电工企业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市 2011-07-26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A4|106幅 1 查看价格 广州三三标识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云浮市 2022-03-17
江门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1500×1500|11个 1 查看价格 广州千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2022-08-09
江门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500×500|11个 1 查看价格 广州千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2022-08-09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 泰安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环保局...

  • 江门市区楼盘有哪些?

    江门市区楼盘有越秀·星汇名庭,均价:12000元/平方米地址:蓬江区北环路南侧。越秀·星汇名庭是越秀地产“立足广州,拓展全国”的战略据点,项目总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位于江...

  • 江门市建设征地标准

    江门市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电力建设征拆迁青苗补偿办通知 江门市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电力建设征拆迁青苗补偿办通知 江府办〔2009〕60号 各市、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江门市电力建设征拆迁青苗补偿...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格式:pdf

大小:166KB

页数: 14页

评分: 4.6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2011 年 1月 6 日在荆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连同《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 是我市经受严峻挑战的五年, 也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荆门崛起”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 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703.07 亿元,年均增长 13.5%; 规模工业增加值 330.41 亿元,年均增长 24.2%;财政总收入

立即下载
2011年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166KB

页数: 31页

评分: 4.5

2011年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 年 1月 6日在荆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门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万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荆门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 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 是我市经受严峻挑战的五年, 也是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社会事业全 面进步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 “加快荆门崛起”的总体目标,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市、 现代农业强 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703.07 亿元,年均增长 13.5%;规模工业增加值 330.4

立即下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报告全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战胜和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6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由6620元增加到10946元,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10.8:51.0:38.2调整到8.2:53.2:38.6。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比199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19亿元,年均增长14.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2002年突破100点大关后,2003年达到113点,比1998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003年达到19.05亿元,年均增长14.4%。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8%,2003年达到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3%,其中技术改造完成29.93亿元,增长55%。实施了15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2003年达到19.02亿元,年均增长6.8%。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达到94.12亿元,年均增长9.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1998年增长1.93倍和1.28倍。

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体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全市592户国有中小企业成功进行了产权置换,市属中小企业和县(区)企业基本退出国有序列。冶钢、华新、锻压、黄棉、劲牌和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改革改组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得到加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3年民营经济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比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3年全市农民负担人平53.3元、亩平67.47元,分别比1999年减少52.31元和73.34元。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财税、金融、粮食、住房体制改革和城建管理体制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等事业单位的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年均增长10.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家;2003年引进国内资金32.34亿元;对外贸易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增长,累计出口8.2亿美元,两次被评为湖北省外贸出口先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外向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口岸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1998年以来,市十届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2亿元,年均增长9.8%;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8亿元,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9亿元,年均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7亿元,年均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18亿元,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4元,年均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14元,比上年增长19.4%。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2002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2%,比1998年提高了57.8个百分点。2002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四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板块经济发展迅速,山区、平原、城区、景区四大特色板块初具规模,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到2002年的56:44;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养殖园区快速兴起,畜牧业发展迅猛,外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作用显现,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7种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标志认证;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植树造林2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7万亩;建设王屋山、布袋沟集中供水工程以及多处小型分散饮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山区1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2002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金杯奖和水利部颁发的“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完成各类扶贫投资8000余万元,80余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小浪底库区3.8万名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被评为全国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18亿元,完成了豫光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济钢35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等一大批技改项目,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济钢、豫光连续3年进入河南省工业企业百强行列;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4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2年全市私营企业达到716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6653家;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达9万余人,成为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小煤矿和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展了“世纪旅游年”等多种宣传促销活动,景区建设累计投资1.86亿元,建成了王屋山索道、五龙口观光电梯、张岭码头等一批景区工程,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7%,五龙口景区通过国家4A验收,2001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金融业稳步发展,2002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6亿元,年均增长13.89%,各项贷款余额40.5亿元,年均增长6.83%;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开发周园路综合商贸街,建成了恒泰建材城、丹尼斯量贩、百货大楼等一批专业市场和连锁超市,城乡市场繁荣。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完成市属及乡镇企业改制253家,改制面达97.6%,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农村土地延包,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民负担总体下降了37.4%。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精简为28个,人员编制精简了40%;乡镇机构改革全部结束,人员编制精简了2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征缴率和发放率显著提高,完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乡级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强力推进殡葬改革,火葬区火化率达100%。社区建设稳步推进,4个社区挂牌成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2000余项清理精简到150项,成立了“济源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实行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开展经营城市改革,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成功拍卖城市土地14宗。实行国有矿产资源开采权拍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开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病人选择医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区域卫生规划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092万美元,年均增长13.2%;累计完成外贸出口1.83亿美元,年均增长56%,48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2002年与日本新座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周边经营环境,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累计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及省基本建设项目47个,争取资金2.9亿元。交通建设完成投资9.8亿元,新建改建公路550余公里,完成了207国道济源段、济邵公路济源至阳台宫段的扩宽改造,建成了小浪底专用公路、济阳公路、汽车客运总站,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电力建设投资达3亿余元,完成城网、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大力支持服务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沁北电厂、济洛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城市建设取得飞跃发展。环城公路全线通车,新行政区建成启用,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城区面积快速扩张;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完成了宣化大街、济水大街、文昌中路的扩宽改造,南北蟒河得到初步治理;集中供气、供热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容量达12万余门,互联网注册用户达4500余户,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建成了世纪广场、环保苑、园丁园、望春园等一批广场和游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0公顷,城市亮化全面启动,创建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教育结构调整顺利推进,2002年高招考生录取率达63%,第一所高等院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称号。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荣获“全国篮球城市”称号,2002年首次组团参加省九运会,取得了9金1银2铜的好成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1项,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2种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认定,2项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推出了大型舞蹈《愚公魂》和神话豫剧《愚公移山》,奉仙观、大明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开展了“农民家庭健康行动”,荣获“全国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称号。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了“一控双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27个单位获得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大力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高度重视,专人负责,加大协调、督查、落实力度,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均按期办理或答复,办理质量明显提高。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成效。气象、人防、史志、河务、粮食、烟草、民族、宗教、侨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济源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加快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城市品位发生变化显著的五年,是优化结构、加快改革、创新体制力度加大的五年,是社会稳定、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全市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十届政府,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济部队、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未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农民增收缓慢,山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部分企业效益较差,企业改制仍不彻底;三是财政面临的压力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鼓舞人心,发展形势逼人。立足实际,我市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贯彻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济源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全市人民追求尽快富裕、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的共同愿望,为我市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做好这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争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济源新一轮快速发展为主题,强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年均增长15.8%;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56亿元,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6%。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抓住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机遇,千方百计跑项目、争项目、上项目,大力支持服务沁北电厂、西霞院水库、河口村水库、西气东输、济洛和济焦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五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亿元,年均增长41.2%,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工业兴市取得明显成效。突出做大做强钢铁、铅锌、能源、陶瓷、农副产品加工五个优势行业,大力改造提升建材、化工、机电三个传统行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7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80万千瓦,钢铁产量达到250万吨,铅锌产量达到80万吨,焦炭产量达到180万吨,建成2个销售收入超30亿元、1个超20亿元、1个超10亿元、8个超5亿元的企业,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能源基地、铅锌基地、钢铁焦化基地。

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板块经济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成万亩樱桃基地、万亩鲜切花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山区优质杂果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增加20家以上,生态养殖小区增加150个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大1倍以上,基本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增长点实现明显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业,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良好发展条件等,力争取得突破性发展,私营企业增加500家以上,外来投资企业增加50家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2007年达到10亿元以上。

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大力开展城市“五创建”活动,完成济源篮球城、新济源一中、污水处理厂、南蟒河治理、济渎园林苑等城市亮点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把济源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篮球训练基地;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发展小城镇,城镇人口达到32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11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1元,年均增长1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大学入学率达到20%以上,城镇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5%以上,刑事案件率降到1.3‰以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50%以上,努力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

全力做好2003年的各项工作

2003年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2003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鼓舞斗志,增强信心,顺利完成五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200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3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完成5.2亿元,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增长6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850万美元,增长19.9%;外贸出口达到1亿美元,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00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增长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以内,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现这些目标,要全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先导和城市化的基础,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和枢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大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扩张企业规模,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工业化步伐;市属企业要完成济钢百万吨钢铁扩改、豫港百万吨焦化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豫光10万吨电解锌、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正兴10万吨玉米淀粉、中原特钢限动芯棒、太行水泥30万吨生产线、济源煤业30万吨井田开发、锦捷8万吨树脂、奔月平弯钢化玻璃技改、石油机械厂防腐抽油杆技改等项目;乡镇企业要完成维特VB12添加剂、万洋和金利来铅冶炼烧结工艺技改、荣昌1万锭细纱扩建等项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完成1—2个投资额在500万元(山区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有限额以上企业都要有项目储备。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培育企业、集聚资源的优势,把工业园区建成我市经济发展的特区、新区;科技工业园区要进驻企业10家,天坛工业园区达到企业进入条件。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技术改造、优化管理的结合,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农业和农村必须加快发展。继续抓好板块经济的发展,要突出板块特色,壮大板块规模,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发展大范围跨区域的专业种植带,培育支柱产业,搞好产销衔接,提高板块经济发展效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发挥“公司 基地 农户”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和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生态养殖园区建设,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养殖小区发展到200个,养殖专业户达到7000户。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布袋沟供水工程、古轵生态苑、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6.5万亩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王屋山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沁河滩区开发等项目建设。

采取切实措施,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和山区发展。加强宣传培训和组织领导,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继续搞好驻村工作和“一结两帮”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快迁户并村步伐。下大力气提高农村“五通”水平,所有行政村之间全部铺通砂石路,加快农村柏油路建设,加快平原农村普及自来水步伐。继续减免山区中小学生杂费和免除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的书费。全面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要把加快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理顺管理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协调力度,营造旅游发展合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强力开发客源市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创优”、“创A”标准,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完成王屋山景区基础设施、五龙口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浪底北岸景区绿化;2003年接待游客要增长5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提高济源形象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市场的规划、建设、培育、管理力度,重点抓好周园路综合商贸街、城隍商贸中心、中盛商贸广场的开发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金融部门要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促进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经济增长点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力强、后劲足、潜力大的经济增长点,是富民强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突破口。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更宽松的环境、更切实的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决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弊端,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和政策、体制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权益上有保障、事业上有作为。修改完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金融贷款、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社会保障、人才使用、户籍管理、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健全支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集群经济”发展,与大企业搞好配套和分工协作,以独资、联营、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推进个体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

大力优化经济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集中开展以清查乱收费为重点的“四乱”整治活动,实行收费核准制、收费公示制、群众举报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查处损害政府形象、扰乱正常经营的违法违纪案件,为广大企业和工商户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大力建设“诚信城市”,开展全民诚信教育,逐步实施企业信用公示制,依法严惩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力争新开工一批建设项目。抓好在建国债项目建设,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大力支持服务沁北电厂、西气东输、济洛和济焦高速公路等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力促加快工程进度。抓好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济孟路和济邵路改建、通道绿化、东区变电站、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及病房楼建设,加快济源篮球城、新济源一中、西区变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济渎园林苑、水洪池至承留公路、济水苑小区、豫光经济适用房建设。

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搞好城市规划,完成环城公路以内新城区的总体规划,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搞好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建设,完成主要街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中转站、公厕建设及惠春园和城区新建道路绿化,搞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市区路网配套建设,加快南蟒河治理、世纪广场二期及供水、供气、供热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整体上根治脏、乱、差现象。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达到经商进店、农贸归市、停车进场、垃圾入站、文明整洁、井然有序。

加快城镇化进程。抓好小城镇建设,重视培育城镇支柱产业或特色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要形成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环境,落实鼓励农民进城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全面完成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的改制任务。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回头看”,帮助解决遗留问题,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公务员过渡,建立公务员制度,落实按比例淘汰制度,加大公开选拔公务员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教育、卫生系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展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任务,完善“济源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的运作机制,建立“便民服务呼叫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乡级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确保收支平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确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投用。

深化经营城市改革。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年租金制度。开展城市公用设施经营权、开发权招标拍卖和城市环境清扫、绿化招标承包,推进城市经营管理的市场化。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加快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在充分用好政策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中介组织进行网上招商和代理招商,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企业购并等方式招商。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在保证豫光等大企业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农牧业发展出口业务。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搞好就业援助,努力提高就业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加快社区建设,规范完善社区职能。高度关注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加强救灾救济工作,确保所有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失学。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决制止生育性别歧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推行清洁、文明生产方式,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依法保护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完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创新科技发展机制,加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技信息中心的服务作用,实行科技奖励制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急需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顾问、兼职、挂职、技术入股等方式使用人才。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继续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篮球事业,普及篮球运动,办好篮球擂台赛。加强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快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坚持依法统计,搞好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继续做好气象、人防、史志、河务、侨务、外事等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认真组织“五下乡”活动。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关工委开展工作。重视老年事业,做好老龄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支持驻济部队建设,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高效服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促进企业发展、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社会进步作为根本目标,全部政府工作都要围绕发展来展开,要服务和服从于发展的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习、培训,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实事,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科学决策,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倡导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铺张浪费,为人民管好钱、用好钱、办好事。加大政务公开、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各位代表,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3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